68 人赞同了该回答
家庭无非是人的组合,无论结构完整还是缺乏,健康还是亚健康,关键都在“人”,以及人所处的情境。忽略家庭中的人而只谈结构完整或健康与否,都是个伪命题。
人在家庭中的关系是复杂的,既有成人之间的感情跟爱情,又有亲子之间的舐犊之情,同时既有两人大家庭的血缘关系和连带关系,牵一发而动全局。
打个比方,夫妻结婚了,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感情破裂,但并不意味着这两个人从此再无交集,孩子也有家长,还有老爸儿子跟妈妈母亲,这三人不是夫妻,但依然是父母的儿子跟父亲,双方家庭也一直有来往。
这种情形下,结构不完整,对孩子的妨碍远远大于夫妻反目,天天吵闹但就是不离婚。
然而,现实中家庭的状况,尤其是离婚的状况仍并没有这么自信,有些夫妻离婚后,双方并不愿承担起父亲的责任,或者由于再婚而无法再次对儿子的责任和关怀,孩子在父亲再婚后丧失了家庭,和双亲关爱,形同孤儿。
这种情形下,孩子即使丈夫每天争吵也不情愿失去家庭的庇护,然而儿子并没有选择权。哪种家庭对儿子更好,不如说,哪种人对小孩影响更好。
所以说要看人,同样的家庭破裂,两个心智较成熟的人与两个心智不成熟的人,他们的处理方法或许天差地别,对父母的妨碍可能不是一个级别。
同样的家庭完整,有的爸爸妈妈相互理解,对儿子关爱有加,也有的,虽然不结婚,婚姻仍形同虚设,TA是小孩,又不是傻子,能体会不到吗?
因为人很复杂,而面对复杂的难题,人的本能又习惯于简化问题从而产生概念,这很符合经济法则,即用最小努力获得最大收获。
所以,一个关于人的成长跟快乐的平台问题,可以被简化成无数个量化的、是与否、黑与白的难题:是家庭健康重要而是完整重要?类似的也有:是夫妻共生更糟糕还是兄妹共生更糟糕?是嫁个高情商人好而是嫁个高智商男好?......这些一分为二,只能以是或否来提问的弊端,统统都是这种简化思维的产物。
事实上是,这些难题,只是我们期望迅速产生理解得出结论的愿望罢了,它们都不解决难题。
父母虽然并非普通人,并不是只要生下孩子,男人女人自动变身成为父亲,成为母亲应该经历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。
有的人,可能真的学不会,可以假设当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活都打理不知道,内心恐惧恐慌,疲于奔命,不知道为何而活的之后,你要求TA成为一个内心坚定有爱的爸妈,实在是难了点儿。
作为一个要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,社会压力跟经济压力似乎会直接对我们形成制约,也决定我们可做很大程度的选取,这一点,无论是不是父母,都不能幸免,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做了父亲,有儿子要养而对你非常友善一点。
无论男女,我们出于自己的缘由:不愿放弃婚姻红利,牵扯太多复杂利益,离婚成本很高,懒得费事,经济不独立,人格依赖性强......等,选择了即使遭受一个糟糕的感情也不愿意离婚。
但人是合理化的动物,我们会本能地为自己的选择找借口:我是为了儿子,这并不是我的选择,我是为了儿子才选择忍让的,如果没有孩子,我早就......好像如果没有孩子,ta就可以作为世界首富,却由于父母,只能难过在一个糟糕透顶的婚姻中。
当孩子作为“替罪羊”,大人的心理压力会受到一定的释放,更无法坦诚面对自己的无能和自私,逃避自己不敢面对的现实。也有的之后,我们得承认,他们就是有一个糟烂的一生,无论离婚还是不离婚,都不能改变它们持续地把一生过成一系列的烂片合集。
有这种的爸妈,无论它们离婚还是不结婚,孩子受到良好抚养环境跟关爱的几率都不大。
现在这些的理论都觉得,孩子似乎母亲的“背锅侠”。大部分父母遗留下的难题,都必定要落在儿子身上,父母成为普通人,自身困局越无法整合,问题越多,孩子的境况也就越艰难发展也就越困难。